时间:2025.02.19
来自:成都青城山医院
阅读:185
提起生命,大多数人会感到敬畏;然而提到死亡,大多数人会感到惊恐。在人们的常态意识里:“死”这个字眼儿,是忌讳的,令人恐惧的,忐忑的,慌张的......
前段时间我们科收治了一位89岁高龄普通又特殊的患者。她普通在她是因“反复心前区不适2+月,伴头晕、乏力、气紧复发加重一周”入院,经治疗后症状好转;但就在李婆婆住院期间无明显诱因的出现皮肤巩膜黄染,腹胀,伴右侧肋间区疼痛不适。在管床代敏医生娴熟的疾病管理下,立即给婆婆安排了相关检查,MRI示: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胆囊扩张,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充盈缺损,胆管肿瘤待排;代敏医生立即利用我院与四川省人民医院紧密医联体的远程会诊系统与四川省人民医院消化科刘卫辉主任沟通后,建议患者行ERCP+EST或PTCD治疗。经充分沟通后,患者转至四川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治疗,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因患者凝血功能差,麻醉评估未通过,已无法行ERCP+EST或PTCD治疗,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后以:1.急性肝衰竭 2.梗阻性黄疸 3.胰头占位 4.腹水 5.胆囊結石伴胆囊炎 6.多发性骨髓瘤”再次收入我科。
在为婆婆办理住院时,婆婆的老伴儿刘爷爷对我说:“小凃,婆婆可能撑不过这个冬天了,但我不想她走的那么痛苦,走的那么狼狈......”
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态度是很复杂的,每个人都会遇到死亡的话题,那么,对待一位90+岁头脑清晰的文化老者该如何进行死亡教育呢?
我陷入了沉思,患者处于疾病终末期,难以忍受的痛苦让身体和心理饱受折磨。此时,患者或许不再期望疾病的治愈,只是希望自己能够舒适而体面的离世,留在家人记忆里的依旧是那个与生病前一般无二的自己。而作为患者家属更是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希望医生能积极救治,延长患者的生命;另一方面看到患者被病痛折磨,心里又希望他能得到解脱。面对患者和家属的悲痛、困惑、焦虑,我们更希望彼此能珍惜眼前,让患者带着家人的爱安详无遗憾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90+岁的老人早已看过了太多生死,或许摆在他面前的是60余年的钻石婚姻,是对老伴儿的不舍和悲伤吧。
那怎么办呢?那就还是用我的“那招吧,对待来自不同地方的患者讲不同的话吧”;我的患者我来宠,您讲崇州土著话,我就土生土长的崇州人;您讲四川话,我绝对就是那个辣妹子;您讲普通话,那我就是校园广播员;让我们的沟通0语言障碍。
李婆婆和刘爷爷年轻时都非常热爱唱歌,于是在一个温暖的下午,我带上我的迷你小音箱来到了李婆婆和刘爷爷身旁,他们的儿女正好也在;我为他们播放了李霄云演唱的《不要慌太阳下山有月光》:也许你身处黑暗之中,快记不清当初的梦,低下头两手空空,怅然若失般心痛 ,世上每个人花期不同,你也会和美好相逢,张开双臂迎向风,那时你一定更好更勇更从容,不要迷茫,不要慌张,太阳下山,还有月光,它会把人生路照亮,陪你到想去的地方,不要彷徨,不要沮丧,月亮睡了,还有朝阳,抬头看天一定会亮,爱的人会如愿陪在你身旁......
音乐萦绕在整个病室,在安宁疗护学科中,我们不追求生存期的长短,因为我们知道疾病轨迹不可逆,生存长短不可控;通过我们安宁疗护医护团队的专业照护,我们尽量减轻婆婆因疼痛带来的不适感。最后婆婆选择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闭上了双眼离开了,走的是那样的安详,那样的静美,窗外的鸟儿轻鸣了,仿佛也是在送婆婆一样......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说过:在我们的教育中,一直缺席“死亡”这一课。死亡虽无力改变,但我们作为“生命的摆渡人”却可以让患者和家属减轻痛苦,尽力完成他们的心愿。